开栏的话
别处的秋天在收仓,云南的秋天——在结果、在开花、在冒香、在流金。当北纬24°的阳光洒过山川河谷,这片被大地偏爱的土地,正悄悄上演一场从枝头到舌尖的丰收盛宴。
这个秋天,我们不打卡,不赶行程,只想邀请你——住进云南的丰收节奏里。从一粒德宏咖啡豆的觉醒,到一束斗南鲜花的芬芳;从一颗高原水果的鲜甜,到一杯古树茶的回甘......5天,5种生活,5次与土地的深度对话。
云新闻客户端今天继续推出《云南丰收生活提案》系列策划,把云南的“丰收”,拆成能看见、能闻到、能尝到、能参与的日常。
加入我们,把生活,种回土地里吧!
第五天
禾下日
我们等一季稻穗自然低头
展开剩余84%等一场从梯田到餐桌的大地叙事
唱起来 跳起来
丰收的节日
本就该热热闹闹!
今年,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“十三连增”,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.7万亿元。但比数字更动人的,是那一粒米如何从田里,走到你的碗里。
这一年,田里的变化悄悄发生:稻子长得更好了,收割更快了;农民的米卖得更远了,钱包更鼓了;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词,而是梯田上飞的无人机,是新米煮饭时那一口更香的软糯,是丰收节上,村民笑得更响的底气。
云南的这片稻田,真的能“禾下乘凉”
在德宏芒市遮放镇,有一种百年老稻种,能长到两米多高。微风拂过,稻浪如海,人行其间,宛如穿行于绿色丛林——真正在“禾下乘凉”。
这不仅是袁隆平院士的梦想照进现实,更是云南对古老稻种的守护与复兴。村民们复种传统品种,不仅为口感,更为留住一份农耕记忆。
而现代品种“滇屯502”,则长出尖尖稻芒,防鸟护谷,易脱粒、粒饱满、口感软糯,让“遮放米”再次成为滇西餐桌上的“白月光”。
不管你在云南哪里,你吃的那碗米线,可能就来自这片稻田;你给孩子讲的“稻下乘凉梦”,在这里真实发生。
科技,正在悄悄改变丰收的重量
在元阳哈尼梯田,过去秋收靠人背马驮,一趟来回两小时;如今,无人机“飞”着运粮,40公斤稻谷3分钟到田埂。
在师宗县试验田,144个水稻新品种轮番试种,25个亩产超700公斤,“藏粮于技”,让科技真正扎根泥土。
在芒市主粮区,梯田机收损失率降至1.95%,田间道路通达率超90%,中小型农机成为山地农业的“新耕牛”。
科技不是替代农人,而是让每一粒米,都少一点损耗,多一分安心。
你手机里刷到的“无人机运粮”视频,可能是某个农民儿子拍给城里朋友看的——“我家的稻子,会‘飞’回家。”
云南的“稻作”有智慧
云南的稻田,从不只产米。
★水旱轮作:水稻收割后,玉米、豆角、西瓜接力播种,土地全年不休,农户全年有收。你冬天吃的鲜食玉米,可能就种在秋天的稻田里。
★稻渔共生:丰收节期间,游客下田捉稻花鱼,“鱼肥稻香”双赢,农旅融合助增收。一家人卷起裤腿,在稻田里追鱼嬉笑,是秋天最生动的画面。
一季稻,三季收;一亩田,百种活法。云南人用智慧,把土地种出了“复利”。
这个丰收节,唱起来,跳起来!
去田埂上跳一支丰收舞在元阳,哈尼族的“乐作舞”响彻山谷;在芒市,傣家人敲起象脚鼓,围着稻堆欢庆。你不必会跳,只要笑着加入,就是节日的一部分。
带孩子去打谷子、捉稻花鱼踩打谷机、追鱼、晒谷、碾米……比游乐场更野,比课本更真。一场秋日农事,是孩子最好的成长课。
吃一碗“新米饭”,嗦一口“稻乡米线”新米煮饭,香气扑鼻;配上稻花鱼汤,鲜到舌尖打颤,这才是秋天最该有的味道。
带一袋“乡土礼物”回家“遮放米”“梯田红米”“生态糙米”……真空包装、文创设计,既是心意,也是对土地的支持。
这个丰收节
就来云南的稻田
看一场稻浪翻金的大地之舞
听一回谷粒归仓的秋日回响
把生活
种回土地里吧!
云南日报-云新闻 出品
编辑:陆橙
美编:李苒苒
审核:张海燕 黄佳伦
云南日报-云新闻观云南 知天下
发布于:北京市聚宝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